你还在“谈菌色变”吗
生活中,很多人一听到“细菌”这个词就会有心理恐惧,因为我们已经被灌输致病菌、病原菌、细菌感染这些词太长时间。固有印象告诉我们,细菌就是不洁净的代名词,是疾病的罪魁祸首。
想起一件有趣的小事:读研究生的时候,有一天去海边采集沉积物样品回去分菌。挖了一小瓶厌氧泥巴,在旁边围观的一个来旅游的姑娘看我挖得那么认真、采样的玻璃瓶还挺漂亮(类似于漂流瓶),就忍不住问“我能看看吗?这是什么啊?”说着从我手中接过了采样瓶。
“哦,这是沉积物样品,我做实验用。”
“做什么实验啊?”她拿起采样瓶对着阳光边看边问我。
“要回去从里面分离培养细菌。”
我话音刚落,只听姑娘尖叫一声,把我装满泥巴的采样瓶扔得老远……
相信这位“谈菌色变”的姑娘并不是个例,生活中很多人由于对细菌的误读而产生这种恐惧心理。其实,我们的生活环境包括我们自身都充斥着细菌,空气、水、土壤、岩石、皮肤、肠道、口腔……到处都有它们的踪影。它们在维持地球物质循环、人体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离开细菌我们将无法正常生活。
抛开我们的生活环境不说,仅人体共生的细菌数量就有上百万亿,接近人体体细胞数量的10倍,它们携带的基因数量是人类基因数量的上百倍!这些细菌被划分为有益菌、中间菌和有害菌三大类,在健康人庞大的菌群中,大部分细菌是没有致病性的,环境中的菌群也是。
这些细菌不仅能帮助我们阻挡有害菌的入侵,还能产生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,如B族、K族维生素等,同时还能产生小分子物质,参与神经和免疫系统调控等等,是增进人体免疫力、维持机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国外研究发现,那些在农场整天与牛羊、沙土接触的孩子更健康。而一些家长考虑到孩子”健康”,这个脏不能碰、那个脏不能动,平时给孩子过度清洁,反而不利于其身体健康。
不可否认致病菌的存在,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,要对细菌持一种客观、公正、科学的态度,毕竟它们绝大部分可以与我们友好相处,请不要“谈菌色变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