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生菌与肠道健康的关系

2001年,FAO和WHO联合将益生菌定义为“经适量服用后,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”,即定植在宿主体内,用以调节体内菌群生态平衡,从而促进宿主健康的具有明确名称的活的微生物。
目前,益生菌在人和动物的健康营养中使用,在防治感染、调节机体正常菌群平衡,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儿童生长发育等发挥着关键作用。
1益生菌与腹泻病
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病,可分为侵袭性细菌性感染性腹泻和非侵袭性细菌性感染性腹泻。儿童时期肠道免疫功能不健全,肠道菌群处于生理性演替过程,其肠道定植力等生理功能也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,年龄越小,肠道微生态平衡越脆弱,更易受到各种因素如病毒、细菌、食物毒素、药物作用、变态反应、全身性疾病等的影响。腹泻时肠道菌群紊乱,以双歧杆菌为主的益生菌数量明显减少,易使病原菌侵袭和定植,从而导致腹泻;而腹泻又加重了肠道菌群紊乱。
补充有益活菌制剂对小儿腹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。给药后一方面补充了人体肠道正常生理性细菌,并在肠道内定植、增殖,形成一层有保护作用的生物屏障;肠道微生态菌群发酵糖产生醋酸和乳酸,同时能产生一些抗菌活性物质,形成有广泛抗菌作用的化学屏障;同时双歧杆菌等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sIgA等免疫活性物质,形成免疫屏障。
2益生菌与炎症性肠病
炎症性肠病(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)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,但是肠道微生物的参与起了重要作用。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发现,微生物菌群的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,促炎反应的细菌如肠杆菌,脆弱拟杆菌等增加,而起保护作用的细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减少。
用益生菌进行治疗,通过肠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,可以减轻炎症性肠病的症状。其机制可能是短链脂肪酸的类别改变,减少促炎细胞因子分泌,提高Th1Th2的比例,清除病原体。一些大肠炎的小鼠模型(缺少IL10)表明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能减少细菌易位,降低结肠的肠黏膜渗透性。植物乳杆菌无菌培养的上清液能抑制肠道的炎症反应,如抑制小鼠结肠细胞和巨噬细胞的NF-κB和蛋白酶体的活化。
益生菌与肠道健康密切相关,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。如肠道菌群功能与肠道健康的具体关系及作用机制;益生菌的何种成分介导免疫调节;是否存在一些迄今没有发现的微生物参与免疫调节;何为健康,及在动物和人体试验中怎么去评估健康等。总之,临床中使用益生菌是安全有效的。